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35 点击次数:56
如果李亨不发动政变夺取皇位,那他肯定会没命。
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,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,他的叛军力量强大,一路猛攻直向长安,这就是有名的“安史之乱”。
第二年七月的时候,叛军打进了长安的重要关口潼关。
这种时候,唐玄宗李隆基开始打算逃跑的事情,到了那个月的十三号,他就和杨贵妃姐妹俩,还有宰相杨国忠、太子李亨等人急急忙忙地离开了长安。
十四号那天,大家到了马嵬驿,结果就在那儿,发生了“马嵬驿兵变”。
一开始,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觉得天下这么乱,都是杨国忠的错,所以他想把杨国忠给除掉。不过,在动手之前,他先让东宫的宦官李辅国去跟李亨说一声他的打算。
不过李亨的反应挺有意思的,根据史料,他只是说“还没想好”,既没有点头答应,也没摇头拒绝。
展开剩余92%从李亨那模棱两可的态度来看,他是站在陈玄礼那一边的。只不过,由于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,不能直接表示赞同,所以就只好用“默默支持”这种方式,来背后助力陈玄礼的计划。
说到龙武大将军陈玄礼,那可是个精明人。他要是想除掉杨国忠这么大的事儿,怎么不先问问唐玄宗的意思,反倒是跑去找太子李亨商量呢?
这足以表明,马嵬驿的这次兵变,打一开始就是经过周密策划的。
后来,太子暗地里点了头,士兵们就照着计划开始行动了。他们瞅准杨国忠和吐蕃使者谈判那会儿,大声喊起来“杨国忠和胡人想造反”,接着,士兵们就名正言顺地把杨国忠给射杀了。
而且,士兵们把杨国忠的尸体分尸了,把他的头挂在长矛上让大家看。另外,杨国忠的儿子和家里人,也都在他死后被杀了。
你想啊,先是有条不紊地给杨国忠扣上“叛国”的罪名,接着除掉他,最后还赶尽杀绝不留后患,这足以证明,马嵬驿的兵变,根本不是一时的冲动闹事,而是早就计划好的阴谋。
那么,这场计划到底是谁想出来的呢?按照谁好处最多谁最可疑的想法,很明显,这次有预谋的兵变,主谋就是太子李亨。
李亨为啥偏要在这个时候搞场兵变呢?说白了,就是因为他这个太子当得太窝囊了。
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。本来,太子位置是他二哥李瑛的,但李瑛不小心掉进了玄宗妃子武惠妃设的圈套里,被诬陷说想造反。结果,李瑛和他的两个兄弟,鄂王李瑶、光王李琚,都被唐玄宗给杀了。
这就是唐玄宗经历里“一天杀掉三个儿子”事情的来龙去脉。
李瑛被杀掉后,唐玄宗经过深思熟虑,在开元二十六年,也就是公元738年,决定让李亨当上了新的太子。
但是,虽然李亨当上了太子,他的日子却过得挺艰难的。
他面临的第一大危险,就是那时候的宰相李林甫。李林甫身为宰相,跟李亨关系特别差,甚至他还处心积虑地想要陷害李亨。
比如说,在韦坚那件事情里,李林甫让手下人编造罪名,想把李亨也拉下水。为了不让老爹怀疑自己,李亨只好咬着牙跟太子妃韦氏(韦坚的妹妹)离了婚,以此来向玄宗表明自己是清白的。
另外,李亨还有个妃子叫杜良娣,她老爹杜有邻被李林甫抓到了小辫子,遭到了一连串的诬陷,事情越闹越大,又把李亨给扯进来了。那时候,甚至还传出了要废掉李亨太子位子的风声。
最后,杜有邻在大理寺被李林甫用杖刑打死,李亨只能眼睁睁看着岳父冤枉死去却毫无办法。为了撇清关系,他不得不把杜良娣从东宫赶走,贬为平民。
身为尊贵的太子,却连最亲近的伴侣都无法守护,这实在让人感到挺悲哀的。
李林甫终于去世了,李亨本以为能松口气了,可没想到杨国忠又当上了宰相,还是跟以前一样跟李亨唱反调。
可能有人会奇怪,为啥这两位宰相都要跟太子李亨较劲呢?说到底,关键还是在唐玄宗李隆基那里。
李隆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?他通过两次皇宫里的大变动,就是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,才稳稳当当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。也正因为他有这么两次经历,所以他对权力的掌握和警觉,那真是超乎寻常,一般人根本比不上。
换句话说,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,李隆基就会像遇到大敌人一样紧张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当初会不管对错就“一天杀掉三个儿子”的缘由,说白了,李隆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,甚至是自己的儿女,都没什么太深的感情。
李林甫和杨国忠为啥敢反复跟太子李亨过不去呢,说白了,就是因为有李隆基在背后给他们撑腰。
当然了,李隆基这么做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,但李亨可就倒霉了,从他当上太子那天起,几乎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、心惊胆战。
更糟糕的是,李亨这样的日子竟然过了整整十八年。
这种时候,李亨可真是左右为难,太出头了吧,皇帝可能会觉得他急着想抢班夺权;可要是藏着掖着,又怕被其他兄弟钻了空子,把他给比下去了。
特别是,李亨挺倒霉的,摊上了一个长寿老爹,他的这种遭遇,跟几百年后康熙的太子胤礽一模一样,胤礽做了好多年的太子后,也发过一句特别出名的牢骚。
古往今来,哪有做了四十年太子的呀?——清朝康熙帝的太子胤礽曾说。
这句话对李亨也同样适用,十八年来,他受了不少委屈,心里的怨气积攒得满满的,安史之乱就像给了他一个出口,让他得以宣泄。
一开始,李亨暗暗同意陈玄礼带领士兵除掉杨国忠,接着,他又面无表情地看着士兵们强迫李隆基吊死杨玉环,整个过程,李亨都没吭一声。
杨玉环之所以得死,说白了,就是怕她以后找玄宗的麻烦,替被杀的杨国忠等人报仇。
忙完这些事情后,李亨得在两个选择里挑一个。
第一个选择,就是跟着老爸唐玄宗跑到四川去。
当然,去蜀地也有它的好处,到了那里,靠着山险水急,咱们就能安心不少。至于叛军嘛,先让他们跟那些还忠心于大唐的军队斗上一斗吧。
等那时候,要是支持皇上的军队取得了胜利,那就能顺顺利利地占据好处;可要是反叛的军队赢了,凭借着蜀地这地方地势险要,也还能保住李唐皇家的血脉。
总而言之,进入四川是有不少好处的,但关键是,这些好处都是属于李隆基的,而不是李亨所能享有的。
为啥这么说呢?首先啊,蜀地对李亨来说,就像是一块他完全没根基的新地方。李隆基因为是皇帝,可以在那儿过得自由自在,但李亨能行吗?
可能不行吧,而且,要是叛军真的胜利了,那就说明李唐皇室只能缩在一个小地方当土皇帝了。这样一来,做了几十年安稳皇帝,还搞出了“开元盛世”的李隆基,肯定会因为前后差别太大而受到很大打击。
到时候他会如何对待李亨,真的很难预料,毕竟,他以前可是做过“一天杀掉三个儿子”那样狠心的事。
而且,李隆基不只有李亨这一个儿子,要是去了蜀地,就像那句老话说的,“地方小是非多,水深王八才出没”,在那么点资源里,李亨能不能还稳坐太子宝座,甚至能不能活命,都不好说。
就算李亨运气好,保住了太子的位置,并且在李隆基去世后坐上了皇位,可他偏安一角,只管着一小块地方,以后肯定还是会亡国。到了那时候,李亨就成了亡国之君。
因此,不管怎样看,让李亨跟着老爸李隆基去四川,对他来说都不是个好主意。
而且最关键的是,虽然马嵬驿之变时,李亨没冲在最前头,但精明的政治老狐狸李隆基,难道会瞧不出他儿子李亨在那里面起的作用吗?
答案当然是肯定的,只是双方都没有明说罢了。
这种情况下,李亨还敢跟着李隆基跑到蜀地去吗?这一趟,岂不是跟去送命差不多?李亨心里头,可是门儿清。
因此,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四川那个地方。
另外,在马嵬驿兵变这件事情里,龙武将军陈玄礼可是个关键人物。到最后,他心里还是向着唐玄宗的。虽说帮了李亨除掉杨国忠,但无论如何,他都不会再帮李亨去对付李隆基了。
所以,要是李亨想对李隆基下狠手,非要置他于死地,那第一个站出来不同意的,肯定是手里握着兵权的陈玄礼。
所以到了这种地步,李隆基和李亨父子俩注定要走不同的路了,李隆基一心要去四川,李亨呢,只能另寻他处。
该去哪儿呢?这是李亨要做的第二个决定,他决定去灵武。
说实话,李亨跑到灵武去,真的是挺大胆的一步。他之所以选这个地方,就是因为这儿有朔方军,而他呢,正好是朔方军的头头儿。
虽然这个职位只是个名义上的封号,因为太子不可能总在军营里,但在这种紧要关头,它还是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。
一个重要作用是,李亨去了灵武的朔方军那里,这就好像他亲自去指挥自己的地盘一样。无论从道理上还是规矩上,李亨这么做都是合情合理的。
另外一个作用是,李亨作为太子,他亲自到朔方去监督军队,这样可以让那些忠于朝廷的军队受到鼓舞,让他们有了明确的方向,继续为大唐跟叛军对抗。
因此,在手下人和儿子的建议下,李亨最终拿定主意,要去灵武的朔方军那里。
更重要的是,李亨要想真正摆脱老爸的控制,掌握自己的人生,前往灵武是他唯一的好机会,也是他这辈子仅有的一次尝试。
为啥这么说呢?要是在天下太平,安史之乱还没爆发的日子里,李亨想离开玄宗单干,那简直是门儿都没有,玄宗也绝不会让他得逞的。
而且,要是李亨有哪件事做得让玄宗不满意,那玄宗一句话就能决定是废掉他还是让他继续在位。
不过现在情况可大不一样了,因为安史之乱爆发,再加上玄宗老出昏招,导致他失去了很多人的支持,特别是他决定逃往四川这件事,更是让很多人对他感到失望。
毕竟还有好多人在为李唐王朝打拼,可你这个皇帝却只想躲在一角享清福,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。
李亨去了灵武后,不光能光明正大地领导他管的朔方军,而且,他还能获得除了老爸认可外的其他权力和大家的拥戴。
不过新问题出现了,虽说李亨到了灵武,指挥朔方军平定叛乱是理所当然的事,但要是李亨只满足于做个指挥官,那以后又会怎么样呢?
首先,是李亨动手干的这事,可最后好处却让玄宗给占了。
这就是说,李亨领着朔方军,让他们拼死打仗,等打败叛军后,皇上李隆基就会出面,继续过他安稳的皇帝日子,好像之前的事都没发生过一样。
别怀疑这一点,一来玄宗可是皇上呢,二来他一直都特别痴迷于权力。
到了这个时候,李亨所做的那些事情,基本上就没啥大用了,至少对他来说,没那么重要了。
甚至,玄宗有可能一句话就让李亨丢了太子的位置,到那时,李亨想哭都找不到地方哭去。
第二,那些本来支持李亨,并且为平定叛乱卖力的朔方军将领,现在就觉得他们的付出没啥意义了。
其实人都有点自私,那些朔方军的将领们,为啥会站在李亨这一边呢?说白了,不光是因为李亨有节度使的头衔,更重要的是,李亨可是太子啊。
太子呢,就是将来的皇帝,说不定哪天情况紧急,他今天就当上皇上了。所以,大家支持李亨,不就是为了将来的荣华富贵嘛,这也是人之常情,没什么不对的。
可要是李亨仅仅做个指挥官,那这一切就都泡汤了,朔方军白忙活一场,最终啥好处也没有,换谁心里都会不乐意。
而且,要是还让李隆基一直做着太平太子,那对李亨来说,只有坏处,一点好处都没有。
所以,到了这个地步,李亨只能当皇帝,并且远远地尊李隆基为太上皇。这样一来,他既能保证自己安全,不再被玄宗摆布,又能让发布的命令更有说服力,还能给手下的将领们更大的权力。
因此,李亨到达灵武才三天,就在大臣们的支持下当上了皇帝,号称唐肃宗,而李隆基呢,就这样“下岗”了。
后来,李亨调动兵马,指挥朔方军联合回纥、西域的军队,狠狠打击了叛军,终于将安史之乱平息了。
要是回头想想在马嵬驿那会儿,李亨要是跟着老爹去了蜀地,那这些事情就都不会发生了。
所以,李亨在安史之乱时抢了他老爸唐玄宗的皇位,说白了就是为了自保。只有这样,他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脑袋。不然,唐玄宗那个狠角色一旦翻身,肯定会要了李亨的命。毕竟,唐玄宗知道李亨在马嵬驿之变里搞的小把戏,而且他以前还“一天杀三个儿子”呢,要真有机会,杀李亨也不是难事。因此,李亨只能自己动手抢皇位,这样唐玄宗才会老实点。但李亨称帝后,唐玄宗 still 有权力。他想限制李亨,打算让其他皇子去当节度使,可被大臣们拦住了。不过,他还是坚持封他最爱的儿子永王李璘去管好多地方,当大都督,坐镇江陵,想以此壮大自己的力量,好将来再把皇位抢回来。
当李璘在江陵站稳脚跟,手底下有了好几万精兵猛将时,李隆基心里美滋滋的,觉得自己翻盘有望。可李亨更狠,他先发了道诏书,不让李璘去四川跟李隆基碰头。李璘偏偏不买账,结果李亨就以谋反的罪名发兵去打他,最后还打赢了。
就在李璘被打败被杀之前,李隆基眼看情况不妙,为了巴结李亨,同时也想救李璘一命,就下令“把李璘贬为平民,流放到房陵”。但李亨不买账,还是把李璘给杀了。这样一来,李隆基的势力就彻底没了,只能老老实实当太上皇了。
李亨当上皇帝的第二年,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就把他给杀了。李亨见叛军内部混乱,就联合回纥族一起把长安夺了回来,还把李隆基接了回来,让他住在兴庆宫。
李隆基这下彻底安分了,他承认了李亨当皇帝的正当性,还自称太上皇,过起了悠闲的养老日子。
但是,别以为李亨这样就放心了。他看到李隆基身边还有高力士和陈玄礼陪着,心里还是不踏实。于是,他找了几个理由把高力士流放了,也让陈玄礼回家养老,还把照顾李隆基生活玩乐的玉真公主和一群歌女都赶走了,最后只留下李隆基一个人孤零零的。
李隆基在长安硬是挺过了五年,这期间一直被儿子李亨瞧不起,还总被太监李辅国欺负。到了762年,他78岁时去世了。没多久,李亨也因为生病,51岁就离开了人世。
简单来说,李亨在安史之乱时抢皇位,实在是没办法的事。要是不这么做,他不光自己会没命,还没人能指挥军队去打叛军,国家就得完蛋。
发布于:陕西省